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文化天地
地学动态
地调风采
行业精神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地学动态
祖脉秦岭,世代传承
来源: 林草情报局 | 作者: | 时间:2023-02-15 15:36:06 | 人气: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多次就秦岭生态保护修复作出重要指示重要批示。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就来到秦岭深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求陕西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长期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下大力气抓稳抓实各项保护措施。陕西省1965年建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建立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2007年陕西省政府发布《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先后于2017年、2019年两次修订。全省持续实施秦岭地区飞播造林、森林抚育、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秦岭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成为全国最绿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生态系统最完整、生态功能最全面、生态服务最优质的绿色碳库、绿色水库、绿色储能库和生物基因库。
 
中华祖脉 文化象征
  大约6亿年前,如今的秦岭还深藏于海底。随着数亿年的地球构造运动和一系列的造山运动,秦岭逐渐隆起、不断完善,大约1亿多年前,形成了以秦岭为芯的中国大陆地理版图。陆地生命的“奇迹”,也自此走上了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
  1959年,在陕西汉中南郑区发现距今约120万年的龙岗寺旧石器遗址。1964年,发现距今115万年到110万年的蓝田古人类化石。1994年,发现距今100万年,与蓝田猿人同源的洛南猿人……1953年,在秦岭、渭河之间,发现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1958年,在秦岭北麓,羲皇故里的天水和炎帝故里的宝鸡,分别发现大地湾遗址和北首岭遗址……这一个个新旧石器时代的遗迹,皆是秦岭地区“生命隆起”的记忆。
  “生命隆起”于此,文明亦在此兴盛。中华之华,源于华山,亦源于华胥。在中华民族传说中,华胥氏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她是伏羲、女娲的母亲,也是炎帝、黄帝的直系远祖。她的足迹遍布以华山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她带领的华胥国,开创了中华民族早先的盛世先河。位于陕西蓝田的华胥镇,是华胥氏的本部,也是中华民族的本部、发祥之地。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的传说也在此流传,立于陕西白水县、距今1800多年的仓颉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汉字始祖”而建。随着时间长河的慢慢流淌,夏、商、周逐个走上历史舞台。而以秦岭地区为“宗”的周代,更是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始于“周礼”,儒家经典《论语》也源自于此。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周早期青铜酒器何尊,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代变迁、盛衰相伴。周代消逝,秦国崛起,第一个大一统秦朝建立,定都秦岭山傍,一个新名词“皇帝”就此诞生,一个全新国家体制“郡县制”也于此创立。秦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延续、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多年后秦覆汉兴,坐落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长安城,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从秦岭出发。今日汉人、汉语之“汉”源于汉朝,而汉朝之“汉”,源于汉中,亦源于秦岭发源之水——汉水。此后,依然是以长安为中心的隋唐两朝,更是开创了中华古代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繁荣鼎盛的辉煌。
  沧海桑田、云卷云舒。秦岭原创华夏,见证了周秦汉隋唐的兴衰更替,同时也印刻、承载着众多中华文化瑰宝和文人墨客的心绪寄托。2500多年前,道家思想奠基人李耳,立于秦岭脚下,仰望高山、感悟天地,洋洋洒洒写下了数千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发源了早期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思想。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秦岭秘境,走读秦岭美景,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等无数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让秦岭成为了一部千古传颂的人文经典。
 
和合南北 博通东西
  秦岭,不止是一座山。西接青藏高原,东连华北平原,双手挽着南方、北方,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纵跃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个气候带,秦岭是山连山、岭连岭,博通东西、和合南北的地理枢纽。昔日的“天下大阻”,道尽秦岭的奇雄险峻、巍峨绵延。因秦岭之博大,才有南方、北方气候之差异。也因秦岭之博大,才形成南方、北方文化、物种等和合共生之景。
  蜀道虽难,亦可通之;华山虽险,亦可登之。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荔枝道、蓝关道等一个个贯通秦岭、连接南北的栈道,既烙印着华夏民族探索开拓、奋斗进取的足迹,也是南北风云际会之途。古往今来,无数南北商旅、书生墨客在这里落脚,谈论“生意经”,诉说寒窗苦读心得,点评诗词歌赋新作,交流故乡人文风俗。他们穿过秦岭,在不同的地域诉说自己的所学所悟、所见所感,让北方得知南方的婉约柔情和稻米的香甜,也让南方知悉北方的飒爽豪情和面食的多滋。
  秦岭阻挡着南方的水汽北上,也阻隔着北方的寒流南下,调控着南北方降水,被誉为我国的中央空调。秦岭是北方植物区系和南方植物区系交会的地带,南北坡分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基,植被垂直带谱完整复杂,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形成了农耕植被带、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灌丛和草甸带。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温带区系性质,间断分布类型丰富,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同纬度地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据统计,秦岭约有种子植物164科1052属3839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类的1/7,其中囊括红豆杉、独叶草、华山新麦草、南方山荷叶、桃儿七、马蹄香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秦岭还是动物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结合部,交会了东北、华北、蒙新、青藏、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动物区系成分,是我国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据统计,陕西省秦岭地区有各类脊椎动物800余种,其中囊括了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金雕、豹、林麝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秦岭成为我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和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中央水塔 泽被天下
  水是生命之源,而山是水之命脉。秦岭水资源年储量达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堪称一座巨大的“水库”。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秦岭与黄河、长江组成的“一山两河”地带,是地球创造的一个“地理奇迹”,秦岭之水,既有黄河水,又有长江水,黄河与长江和合共享了秦岭。
  秦岭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地、水源保护地、水源水质影响控制地。秦岭南麓的“两江”——嘉陵江、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和第二大支流,北麓的“四河”——渭河、洛河、洮河、大夏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秦岭这“两江”“四河”注入长江、黄河,进而丰沛着三峡、丹江口、三门峡和刘家峡这“四库”。其中的丹江口水库,更是被誉为亚洲天池,冠以中国第一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中国重要湿地保护区等称号。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落成通水,秦岭之水从丹江口水库直通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在这1200余公里的水路上,滋润着京津冀和华北大平原,养育着南阳、平顶山、郑州、北京、天津等20多个城市上亿人口,仅北京城直接受益人口就超千万,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秦岭之中的石头河水库、褒河水库、黑河水库、“关中七十二条峪”等,还是关中平原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西安、汉中、杨凌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国家公园 世代共享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陕西各界就聚焦秦岭保护,提出加强秦岭整体保护、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的建议提案。2006年,陕西省林业局提出筹建“秦岭中央国家公园”;2019年,在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组织下,首支秦岭国家公园国家考察队进入太白山实地考察,并形成调研报告。2020年,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写入陕西省第十四届党代会报告……创建秦岭国家公园,是长期以来陕西人的梦想,也是一直努力奋斗的方向。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同意开展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同心聚力推动各项创建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向“设立秦岭国家公园”这一夙愿,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1年11月,陕西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所涉6市人民政府和22个省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创建工作。编制完成了《秦岭国家公园科学考察报告》《设立秦岭国家公园符合性认定报告》《设立秦岭国家公园社会影响评价报告》和《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按照保护优先、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国家代表性和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充分考虑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并深度对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成果,科学划定了秦岭国家公园范围分区。同时,借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结合秦岭国家公园实际,提出了管理机构设置建议。
  创建区位于秦岭陕西段核心区域,涵盖65个自然保护地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的部分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其中,自然保护区26个、森林公园30个、湿地公园3个、地质公园2个、风景名胜区4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7067平方公里,占创建区总面积53%。《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的部分核心保护区划入面积6303平方公里,占比83%;条例规定的部分重点保护区划入面积6269平方公里,占比41%;条例规定的部分一般保护区划入面积941平方公里,占比3%。
  创建区范围沿陕西秦岭山系主梁,东至渭南白云山,西至陕甘省界马家沟,南至汉中市勉县长塆梁,北至华阴索家窑。国家公园涉及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6市21个县(市、区)110个乡(镇)。其中,核心保护区8240平方公里、占比61%;一般控制区5275平方公里、占比39%。创建区林地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空间面积的97.97%,森林覆盖率92.13%。区内记录有脊椎动物793种,秦岭特有种(亚种)11种;高等植物319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
  在创建过程中,陕西省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指导创建区所涉6市政府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妥善处理矛盾冲突问题。截至2021年底,涉及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的矿业权全部退出,尾矿库均制定了整治方案,小水电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制定陕西公益林优化工作方案,将创建区内符合条件的人工商品林转为公益林,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创建区内疫木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同时,切实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区内基础设施和巡护、监测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管护能力进一步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组织实施秦岭区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和“绿盾、绿剑”等专项行动,开展常态化巡护监管,严防森林火灾、生物灾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组织实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工程,持续开展大熊猫、朱鹮、林麝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以自然恢复为主,有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友好型经济,融合林草产业经济、美丽生态经济、自然教育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之路。为确保创建区内在籍3万余人的生产生活质量,陕西省积极探索实践,推动社区转型发展。近3年累计选聘续聘贫困群众5000余人次担任天保护林员、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增收0.98万元。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成功打造“商洛核桃”“凤县花椒”“秦岭蜂蜜”等一批特色林业品牌,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生态体验小区、入口社区和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搭建“企业+农户”合作平台,打造系列生态产品,助力社区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同时,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凝聚全社会共建秦岭国家公园共识。先后组织开展了秦岭大熊猫、朱鹮等主题文化宣传活动,联合新华社等媒体开展网络“慢直播”,协助拍摄《秘境之眼》节目和生态文化题材影视作品。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组团成为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秦岭四宝”享誉全国。2021年底、2022年初分别启动了秦岭国家公园标志设计和宣传语公开征集评选活动,得到了来自20多个省份、数千人参与,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秦岭国家公园创建之风日益浓厚。
 
  绿色国芯、祖脉秦岭,是大自然馈赠给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世代共享的至尊至贵礼物。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让秦岭世代和谐、世代共生,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与共同使命。国家公园全民共享。创建秦岭国家公园,就是保护秦岭这一方山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最美、最独特、最宝贵的生态空间、生态资源,更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厚植生态根脉,陕西各界继续携手共进,为秦岭国家公园设立而奋斗,锲而不舍、驰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