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业务进展
矿产地质
环境地质
基础地质
生态地质
灾害地质
能源地质
城市地质
自然资源调查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基础地质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进展 > 基础地质
三维地质调查试点揭开地质调查发展新篇章
来源: 中国地调局基础部 | 作者:卢民杰 毛晓长 | 时间:2015-06-16 09:43:25 | 人气:

  为推动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由二维走向三维,推动调查与研究的更紧密结合,实现传统地质向现代的转变。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2年部署了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三维地质调查是在地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以解决关键地质问题为目标,采用现代地学理论、先进的综合勘查方法和三维可视化信息技术,而开展的综合立体式的地质调查研究。经过三年的试点,完成了各项野外工作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分别在重要造山带、重要成矿带与矿集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等不同类型、不同地质背景和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地区,分层次建立了25个不同尺度、反映不同内容的三维地质模型。其中,既有反映重要造山带深部地壳结构和总体地质构造格架的区域性(比例尺1:50万)三维地质模型,也有反映工作区主要成矿地质体(或主要目的层)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中比例尺(1:25万;1:5万)三维地质模型,还有反映重点矿区矿体深部形态及其与地层、岩体、断层相互关系的矿区(比例尺1:2.5万)三维地质模型;既有为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深部资源评价和找矿服务的重要成矿区带与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也有为经济区和城市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利用服务的,以反映第四纪地质结构与组成特征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区或城市(群)三维地质模型。

  通过这些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深化了对这些地区深部地质构造的认识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主要目标地质体的深部形态、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它地质体的相互关系,而且由于模型还具有任意方向切剖面图和任意标高切平面图的功能,为后续的地质调查、深部找矿和经济区建设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重要基础信息。

  二是重要成矿区带与矿集区三维地质调查为资源远景评价和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开展了本溪-临江地区重要构造层界面三维地质建模与重磁反演研究,获得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基底、内部结构及边界性质等方面的重要深部地质信息,构建了区内太古宙含铁建造和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深部地质结构和展布特征,认为鞍本地区南部深部存在巨大铁矿找矿潜力,褶皱及相关的拉伸剪切作用是后期铁矿富集的重要因素。为该区深部铁、硼等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

  建立了相山火山盆地的和5个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对与铀矿有关的次火山岩体深部展布特征,进行了建模描述,立体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次火山岩体空间关系。首次系统测定相山火山盆地不同层位熔结凝灰岩的精确年龄,厘定了相山火山盆地经历了两个亚旋回的火山-次火山岩浆活动。基本查明了相山盆地火山机构特征及火山口(或岩浆通道)位置,确定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相同的成因来源,即主要为壳源,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利用39Ar-40Ar法新获得一批矿化蚀变年龄数据,对相山矿田铀铅锌矿化时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该区的铀矿和铅锌矿找矿评价提供了重要指导。

  对北衙金矿碱性岩体的深部形态、金矿体与碱性岩体和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厘定了北衙矿区岩体上拱形成穹隆状的控矿构造,为指导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基础。

  提出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蛇绿混杂岩系为楔形挤入的新认识,建立了内达尔巴特蛇绿岩套的三维理论模型,对深化古亚洲构造域时空演化及区域找矿远景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初步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段重点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并对深部资源进行了成矿预测。在铜陵地区,应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及二维三维综合约束反演技术方法,初步查明了铜陵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三维地质结构,构建了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探讨了铜陵矿集区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侵入体的三维空间分布及层-体耦合关系,提出了铜陵矿集区一体两带多层成矿系统三维成矿模式,并结合典型矿床研究和矿区三维地质建模,初步划分出9个找矿远景区,圈定了找矿靶区,为该区深部资源评价和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

  在松辽盆地外围,揭示了本区可能与油气有关的上二叠系林西组的深部展布特征,为寻找新层系油气资源提供了基础信息。

  三是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三维地质调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区与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通过1:5万三维地质调查基本查清了长江三角洲地表第四系的分布发育特征,对工作区地貌-第四纪沉积分区、沉积相与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地壳稳定性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黄淮三角洲第四系地层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黄淮三角洲的演化史和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

  四是重要造山带三维地质调查为深化对造山带深部地壳结构的认识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建立了龙门山构造带地壳电性结构模型和三维磁性结构和密度结构模型;重新划分了龙门山构造带8-10Km以上的地质结构;解析了与地震密切相关的深大断裂向下的延伸形式,认为断裂上盘的彭灌杂岩为一外来推覆体,龙门山前山带总体表现为一系列叠瓦冲断层;并自北向南层次变浅,推测逆冲推覆体下覆的一套中生代地层可能为有利于油气聚集区。这些成果为深刻认识龙门山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动力学过程及对地表地质灾害的影响与控制和机制深部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是通过试点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实际,系统建立了我国三维地质调查总体工作流程,将三维地质调查科学划分为地表地质填图、深部探测和三维建模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了我国三维地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和针对不同类型地区、不同地质问题的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组合,编制了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成矿带与矿集区,经济区与城市群的三维地质调查系列技术指南。为我国三维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推进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

  六是对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特点的三维地质调查建模软件系统和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和三通道的三维地质成果演示厅,形成了技术先进的三维地质调查研究平台。

  七是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通过项目实施,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人被评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被评为地调局青年英才。一支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地勘单位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多专业相融为一体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为我国三维地质调查工作深入开展进行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这些成果进展,不仅为实现区域找矿战略突破和支撑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地质调查的技术进步,推动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揭开了中国基础地质调查发展的新篇章。

  三维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首批试点综合考虑不同地质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工作基础等因素,以三维地质建模为核心,遵循先地表,后地下的工作原则,在重要造山带、重要成矿区带与矿集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三类典型地区分层次部署了13个试点子项目。分别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资源所、力学所、物化探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六大区地调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以及辽宁、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调院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