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地学科普
地质沙龙
矿产知识
地质灾害
名家讲坛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矿产知识
闪耀千年的艺术珍宝--矿物颜料
来源: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调查实验中心 | 作者:司马韶丹 | 时间:2022-03-25 17:29:50 | 人气:

       流传千年依然雄浑壮观、气势磅礴的《千里江山图》,让人在咫尺之间感受到山水的意境之美。这幅传奇画作历经千年仍然色彩艳丽、清晰动人,矿物颜料功不可没。

       颜料是能使物体染上颜色的物质,分为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用作颜料的矿物属于无机颜料。矿物颜料是从自然界中的矿物制取,经粉碎、研磨、漂洗、胶液悬浮、水飞等一系列加工而制成,也被称之为“石色”。矿物颜料与动物胶混合之后,便可在洞窟、陶器、墙壁及纸、绢、木等介质上彩绘。中国有大量的古代壁画、彩塑、漆器、雕刻、绘画等艺术品文物流传下来,这些文物中就使用了大量天然的矿物颜料。

常用来做颜料的矿物有辰砂、赤铁矿、褐铁矿、雄黄、雌黄、金、孔雀石、氯铜矿、蓝铜矿、青金石、石膏、高岭土、方解石、文石、云母、滑石、石墨、软锰矿等。

红——辰砂

       辰砂,又名朱砂、丹砂,矿物化学式为HgS,鲜红色,有时表面现锖色,条痕红色,属三方晶系。在自然界中辰砂多以晶体形式存在,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也用于制作颜料和药剂。

       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红色颜料就是辰砂。魏晋南北朝后期,各地的石窟、寺院、殿堂壁画中大都有辰砂作颜料。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便大量使用了矿物色辰砂。辰砂的浓烈与凝重在近现代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正是运用大量辰砂创造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效果。

黄——雌黄

        雌黄,又名鸡冠石,矿物化学式As2S3,柠檬黄色,条痕鲜黄色,金刚光泽至油脂光泽。雄黄与雌黄是共生矿物,有“矿物鸳鸯”的说法。雌黄有剧毒,是砷及制造各种砷化物的主要矿石矿物,还可用于中药。

        在中国古代,雌黄常用来修改错字,有篡改文章的意思,故有成语“信口雌黄”。雌黄作为一种罕见的清晰且明亮的黄色颜料,长期被东西方文明用于绘画。古籍记载,甘肃敦煌县雌黄州以盛产雌黄闻名,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雌黄就成了最常见的颜料之一。

绿——孔雀石

        孔雀石,又名石绿,矿物化学式Cu2(OH)2CO3,一般为绿色,但色调变化较大,从暗绿、鲜绿到白色,条痕浅绿色,属单斜晶系,集合体纤维状结构。孔雀石被广泛用于美妆、壁画、制釉及玻璃上色,但主要用于制造装饰材料和宝石。

        孔雀石颜料根据色彩深浅有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在埃及金字塔壁画、敦煌壁画及中外大多数绘画中都有出现。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工笔重彩表现形式。用呈色稳固、经久不变的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更显青绿相映,富丽堂皇。

蓝——蓝铜矿

        蓝铜矿也称为石青,矿物化学式Cu3[CO3]2(OH)2,浅蓝至深蓝色,属单斜晶系。蓝铜矿常与孔雀石及氯铜矿共存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石青与石绿的原料都产生于同一矿石中,是青绿山水的两大主角。

        根据原料色彩分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蓝铜矿在古代广泛用于制作蓝色颜料,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我国名胜遗迹的壁画上都曾使用蓝铜矿颜料。

蓝——青金石

        青金石,又名金精、佛青、回回青、蓝赤、天然群青等,矿物化学式 (Na,Ca)8[AlSiO4]6[SO4,S,Cl]2,颜色呈蓝色至紫蓝色,常含有浸染状的黄铁矿,似金星闪烁,故称青金石,属等轴晶系,集合体呈块状结构。

        青金石的色相是一种纯度很高的蓝色,具有很强的视觉穿透性,艳丽而纯粹,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的佛教彩绘中大量使用了青金石颜料,因而还被称为“蓝色石窟”。西方艺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绘画中也使用了青金石颜料。

        虽然矿物颜料的价格高昂,但上等矿石制成的颜料色调纯正,质地细腻,颜色经久不褪,历经千年依旧光亮如初。除此之外,矿物颜料色调更柔和、更贴近自然的本色的同时,又有一种超出自然的璀璨之感。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到古代石窟壁画、木梁彩绘、绘画织染,到近现代绘画、油画、唐卡、工艺品等,一件件精美艺术品的背后都有矿物颜料的描绘,为人类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矿石颜料弥足珍贵,它成全了永恒的艺术,同时也成为人类艺术史上闪耀的璀璨珍宝。

        参考文献:章西焕.中国传统颜料矿物[A].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