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新闻资讯
省部要闻
要闻
基层动态
重点资讯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行业动态
媒体报道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中国矿业报:积极支撑服务陕西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作者:李平 | 时间:2022-04-22 16:46:12 | 人气: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推动转型发展纪实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聚焦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治污减霾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主动作为、勇担使命,运用地质大数据、卫星遥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地热能开发利用、碳汇地质调查、特色农业地质调查等方面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拓展地质服务领域,着力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加大地球系统科学普及力度,支撑服务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与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开展“秦风热线”广播节目、地球科普研学、“地学王者”小程序科普闯关、“地球修复师”H5互动、优秀科普作品展播等系列线上线下并举的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治污减霾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主动作为、勇担使命,运用地质大数据、卫星遥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地热能开发利用、碳汇地质调查、特色农业地质调查等方面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拓展地质服务领域,着力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加大地球系统科学普及力度,支撑服务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依托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体系,搭建了秦岭卫星遥感综合监测与服务平台,形成了“数字秦岭”自然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围绕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优化管控三大体系开发专题产品14项,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辅助。

       二是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地质调查技术支撑。组织实施黄河金三角(陕西段)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探索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渭河生态区等重点区域,针对水土流失、湿地草场退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部署生态地质调查项目,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完成黄河流域83个县(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为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紧盯双碳目标,推进以地热能利用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成立陕西省地热协会,通过示范引领,加快推进浅层和中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在查清陕西地热资源基础上,编制多个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规范,取得成井工艺、地热水回灌等关键技术突破;在机场、养老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开展地热能示范应用,目前已建成576处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面积达3445万平方米,为陕西省治污降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地调力量。

       四是践行绿色勘探,全力支撑矿产资源和能源保障。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为手段,开展勘探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着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金、铅锌、铜、钼、钨、矾、富油煤、油页岩、页岩气等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新增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7.19万亿元,为陕西省资源储备和矿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培育绿色产业,赋能地质经济发展。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优势技术为武装,精心培育富硒特色农业,合作打造特色矿泉水产业,着力推动康养产业,助力发展地质旅游产业;在关中盆地圈定富硒土壤面积3600平方千米,建立富硒特色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2处,为陕西省发展富硒绿色农业和清洁优质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示范;在安康市发现102处富硒、锶、锌、锂及偏硅酸等特色饮用天然矿泉水泉点,圈定开采靶区50处,估算日开采量达7380立方米;助推安康市镇坪县——全国首个“中国长寿文化之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高质量建设,推动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在陕西全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调查发现汉中天坑群、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带等重要地质遗迹116处,编制保护利用技术方案,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以培育生态领域特色业态打通地质调查服务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六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服务水平。依托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等平台,常态化接收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推送的19颗高分、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基于卫星遥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了“6+N”秦岭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2021年共向陕西省64家单位提供数据服务,累计提供影像33563景,数据量约65TB。“地质云·陕西”全年提供7大类地学信息产品1433套,服务量近20万次,升级扩容持续推进。运用“综合遥感+人工智能”现代化新技术手段,构建空天地协同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体系,形成“人防+技防”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监测预警新格局,全年成功预报63起地质灾害,避免1390人伤亡,避免经济损失1.1亿元。

       七是坚持两翼齐飞,提升科创科普能力。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在转型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深化“平台+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平台建设稳居全国地调系统第一方阵;强化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浅层地热能开发新技术”等项目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面开展地球系统科学普及工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先后建立地学科普基地9个,举办“科普七进”活动百余场,举办“陕西地学大讲堂”15期,开展“一带一路地学夏令营”“世界地球日”等系列地学科普活动,科普工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余个,科普宣传辐射受众达上亿人次,不断激发地质科技创新驱动新动能。

       八是深入转型发展,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健康地质调查,开展中药材主产区健康地质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等重点项目10余项。地质技术全力支撑陕西省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红色资源地质安全评价、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19个省级职能部门业务领域,“支撑政府,服务社会”作用更加凸显。

       九是坚持融合发展,深化产学研务实合作。与20位知名院士专家签署合作协议,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攻关开展务实合作,联合实施项目20余项,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综合能力素质,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实现创新驱动,不断提升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科技支撑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