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新闻资讯
省部要闻
要闻
基层动态
重点资讯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行业动态
媒体报道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聚焦先锋榜: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播出《生态奇迹 汉中天坑》
来源: 聚焦先锋榜 | 作者: | 时间:2022-12-26 11:30:26 | 人气:

导视:
       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思想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6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外相关科研院所,在汉中南部发现了罕见的天坑群,被国内外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近年来,该院先后组织七次国际联合科学考察,对汉中天坑群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天坑形成机理、洞穴探测、天坑成因测年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领域有创新突破,为汉中天坑群科学保护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7月6日至12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汉中市人民政府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对汉中天坑群进行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

       连绵巴山,群山毗连,重峦叠嶂;汉中天坑群主要分布在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总面积5019平方公里,共发现有天坑54处,溶洞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其它地质遗迹109处。

       参加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汤中立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等25家科研院所、高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汉中天坑群卫星遥感监测调查、天坑洞穴探测、地下水系统调查及矿泉水开发利用、古生物化石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天坑群形成时代及古气候演化、秦巴地区地质文化村选点、洞穴示踪计应用检验、天坑洞穴保护利用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评价研究等10个方面开展专项调查和综合考察。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建军:

       汉中天坑群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块瑰宝,随着一次次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它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汤中立院士以及国内外11所高校的学者专家。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洞穴示踪探测、同位素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研究考察。

       中国岩溶地质学界著名专家卢耀如院士认为: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存完好,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可为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典型样地,是世界天坑地质遗迹研究的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卢耀如:

       天坑来讲,它的价值性不可估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要很好开发利用它。开发利用它就不仅是使得周围的老百姓受益,而更主要的能够使得这个水更好通过输送中线供水,北方广大地区也受到益处,所以这个天坑是非常有意义。

 

       在2022年7月12日举办的汉中天坑群国际联合科考研讨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洪增林介绍了第七次科考取得的初步成果,英国洞穴协会秘书长菲利普·罗素,法国青年洞穴潜水协会秘书长让·波塔西,捷克洞穴协会副主席杨·塞里特克,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成员马强、邓肯等外籍专家分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了洞穴探测技术及经验,亚洲洞穴协会秘书长张远海研究员围绕汉中天坑群洞穴探测成果作了交流发言,卢耀如院士、汤中立院士分别讲话。各专题科考组详细汇报了本次科考进展及成果。

       第七次科考新发现疑似天坑3处和古生物化石产地14处、新发现草质千金藤等54种陕西记录植物和1个新物种—巴山山兰,依据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定汉中天坑群岩溶洞穴在242万年前开始出现,151~102万年前发育成熟,与其关联的天坑约在68万年前开始孕育,在18.9~12.6万年间形成天坑。科考专家一致认为陕西汉中天坑群可与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四川兴文石海并称为我国典型三大“天坑-洞穴”岩溶系统,地质、地理科学意义重大。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俊良:

       通过我们调查,共发现了54处天坑,没想到在32度以北还能发现天坑,在北方发现天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对旅游地质,天坑也是稀有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研究员 张远海:

       汉中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21世纪地理大发现。在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我们更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图,无人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才促成了这么一个大发现。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2016年以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科技厅、自然资源厅和汉中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国际洞穴协会、亚洲洞穴联盟等35家科研机构,邀请英国、捷克、乌克兰、法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岩溶专家,开展了7次国际联合科考,举办10余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六项重大创新成果:其中第一项成果是汉中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同纬度世界天坑(群)研究空白,改变了我国天坑分布于北纬31°以南的固有认识。其中,镇巴三元镇圈子崖天坑是目前海拔最高的超级天坑,宁强禅家岩地洞河超级天坑被法国洞穴专家誉为“世界最美天坑”。在南郑天星岩地下河洞穴中发现了东方剑齿象化石,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入中国地质调查2018年大事记。

       他们在理论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构建了内源水动力条件下的天坑岩溶形成演化理论,创立了“内源水窗式”天坑岩溶演化模式,揭示了多元内外因条件和形成要素相互耦合作用形成天坑(群)的演化机理,完善和发展了天坑定义,这是第二项重要的科研成果。

       他们在调查方法取得了新的进展。构建了“空—地—洞”三位一体天坑-洞穴调查研究技术方法,对岩溶区地质调查研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成为第三项重要的科研成果。

       科考队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取得新的发现。揭示了汉中天坑群圈闭化生境生物发育的独特性,新发现陕西省物种分布新纪录57种,发现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较多,对生物多样性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成为第四项重要成果。

       第五项科研成果是在天坑洞穴测年方面,建立了汉中天坑群~洞穴形成演化年龄谱系,计算出该区域天坑洞穴的形成年代,揭示了岩溶洞穴演化的年代期次,为分析秦巴区域古气候变化、还原天坑形成发育期间的古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一项是保护利用研究成效显著。他们提出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思路和建议,构建了包含生态安全评价、社会、人文价值等三个方面的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方法,为秦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

 

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郭志胜:

       汉中天坑群是具有世界级资源禀赋的地质遗迹,市委市政府将聚焦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地质+科研+旅游的发展模式,叫响做亮汉中世界级天坑旅游名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增添新动能。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汉中市人民政府,依托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打造岩溶地质、古生物化石、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科研科普基地,持续开展天坑发育演化及年代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岩溶水文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古生物化石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岩溶碳汇调查监测、自然资源资产评价等工作,助推培育以天坑群为品牌的“天坑+”产业链,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学力量。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 二级教授 洪增林:

       下一步,我们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工程方法为基础,坚持综合研究和保护利用相结合原则,深化天坑-洞穴系统发育演化研究、开展天坑群分布区古地理-古气候和现今生态环境演化研究、开展汉中天坑群区域地下水系统研究和石漠化防治研究、开展天坑群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岩溶碳汇研究、加大天坑群圈闭化生境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深化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研究、助推培育以天坑洞穴为主体的康养产业、组织专家协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公园申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未来的汉中天坑群一定会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今后新的历史时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先进技术和方法,对汉中天坑群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研究,为世界天坑研究和保护利用,为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