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地质文化
地学万花筒
地学科普
地质遗迹
文化天地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文化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天地
秦岭深处之回溯
来源: 三秦地质 | 作者:尚卫 | 时间:2019-12-15 17:04:46 | 人气:

  导语:

  从前,有座山,以龙的姿态坐落在神州大地上,它原始而古拙,博大而精深。

  有关这座山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无论是关于它壮观广阔的风景,还是它漫山遍野的生灵,抑或是它积淀深厚的历史,任何一个故事,都足以让你沉醉其中而不知归路。

  这座山,就是秦岭。

  近期,“三秦地质”将推出《秦岭深处》系列文章,为你讲述那些掩藏于秦岭深处的故事。

  长久以来一直想写一篇有关秦岭的文字,可是一查资料却发现,前人留下的文字太多,文献太厚。稍微动一动就会穿越几个朝代,稍微翻一翻便会牵扯出诸多人物。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总会让人踌躇不定,如果考虑的因素过多会使自己陷入重重羁绊的窠臼之中;如果将自己在人文、历史、地理等因素的纠缠中抽离又会产生文字单调、轻浮又缺乏真实感的问题。想到这里,我想实地探访一下史料之外的秦岭。把自己融入进去,去感受秦岭最真的风景,最美的风韵,还有最原始的风味。

  

  那天似雨非雨,我们驱车从北向南一路开去。远远望见秦岭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陈列在关中平原之上,像是上天给长安城安置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一样。

  “长安自古帝王都,悠悠岁月百姓城”,我想古代的帝王们之所以将长安作为首都,一定是着眼于长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关中平原的丰富物产以及关中“一山二河三关四塬”的先天条件。

  此中的山即为秦岭。汽车越走越近,眼前的秦岭也越来越真实,郁郁葱葱的树木随着山势起起伏伏蔓延开来,万种生灵悠然自得的穿梭其间,当然还有水气氤氲、云雾缭绕的朦胧意境和微风阵阵鸟鸣山幽的宁静安详。

  要说秦岭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应当是它由远及近,由宏观进入局部,那种强烈的、突兀的、高大的、阵列的、震撼的澎湃之感。长时间的置身其中会让人产生一种进入秦始皇兵马俑的错觉。绵延不绝的群山如同阅兵仪式上的秦兵战阵一样,一排排,一列列,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杀气腾腾威武庄严。他们手持武器、他们眼神坚定,只待一声令下即可拱卫京师,又可东出潼关征战天下。

  而此时的秦岭在水气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安静,它正默默的遥望着秦川,静静的守护着关中,眼神安详而又柔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道秦岭守护了诸多生灵,一道秦岭催生了周秦汉唐,一道秦岭孕育了华夏文明。

  在陕西籍的作家眼里,秦岭和渭河是极其重要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岭和渭河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文化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这是生养他们的地方。

  作家高建群曾说过:“感谢上苍,给我家门前赐了一条河,这条河叫渭河,给我家屋后赐了一座山,这座山叫秦岭”。无独有偶,作家贾平凹说“我一辈子都在写家乡,都在写秦岭,因为秦岭是我的生地,也是我的血地”。

  作家陈忠实更加直接和激进,他将发生在渭河平原上近一个世纪的变革,浓缩在一个叫《白鹿原》的故事里。故事里有哭有笑,有情有义,有活着有死去,还有曲调悠扬的老腔和怒吼作响的秦腔。

  在曲终人散之时,高亢的胡琴突然变成低吟浅唱,其声如泣如诉,似乎在告诉世人,故事仍在继续。当然此处的白鹿原不是具象的地名而是广泛意义上的秦岭。

  作家们不约而同的选择秦岭,用一种敏锐的视角、冷峻的笔触、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诉说着秦岭,描写着时代。正如贾平凹写的那样“写书于我,是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时代,也同时是为了我自己受用”。

  从作家群的视角看,秦岭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山,而是一座充满着人情味、时代感和文化意义的大山。它的文化意义甚至可以上溯至先秦和商周五千年的岁月里。

  似乎五千年的文明都在这山里,蓝田猿人和半坡猿人在这里,周秦和汉唐也在这里。在跨度这么长的时间里,任由你怎么裁剪,都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而秦岭在时光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仿佛一个睿智的老者静悄悄的站在那里,用沧桑的双眸注视着历史的变迁,风云的激荡!

  秦岭的成名是从秦国开始的,秦岭的辉煌也是从秦国开始的。在“秦并天下”的统一战争中,秦国离不开百家争鸣,更离不开老子和孔子。那就索性从源头开始探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展厅的门口矗立着两尊人物雕像,他们轻轻的弯着腰,拱着手,体态清瘦、胡须皆长,个头高大,静默的注视着过往的人们。他们,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创立者——老子和孔子。

  博物馆的设计者有意将二位圣哲先贤的雕像放在此处,一定是想告诉大家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在这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是从这里开始并不断走向强大。我静静的伫立在这两尊塑像面前,深深地仰望着这两位代表中国文化的圣贤,他们所创立的学说一出口便是思想文化的巅峰,几行字便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思想充满思辨性、哲理性、指导性和包容性。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实践着、探索着又在彼此的领域内融合着。最终两者又携手共同到达了中国文化的高峰,并在长达两千年的岁月里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难怪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子和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国彼此征伐,你来我往。面对连年战争,老子提出“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孔子也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儒家伦理。两者在不同的路径上寻找着各自的救国真理,又在百家争鸣中取长补短修正着自己。《史记》记载孔子曾问道老子。之后老子西出秦地,而孔子则周游列国。思想的播撒总是需要土壤,智慧的光芒也需要落地,如果说两位先贤一直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阵地、思想的试验田抑或是共同的载体,我想秦岭、秦川、秦地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风云激荡的时代要来临了。

  “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在周王室任守藏史的老子在遍读史籍之后辞官,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令尹喜远远看到要出关的老子,伴随着紫气东来,随即请求须发皆白的老子留下著作以供参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道德经》中写下“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的老子却一反常态,将这一人生信条放在一边,洋洋洒洒写下五千言之后飘然而去,最后莫知所终。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位先贤去了哪里?而当老子的下落再次出现的时候已是东晋,那时佛道之争正盛,王浮根据汉魏传说编写《老子化胡经》,说“西出秦地的老子辗转来到印度创立佛教,佛教乃是起源于老子,与道教同源”。然而经后世考证,此书为伪经,“化胡说”更是戏说。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是老子在函谷关留下的,书中所倡导的道的概念和由此形成的道学思想、道家学派却与秦岭、秦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作为《老子》一书的第一个读者,尹喜更是如获至宝,他仰慕书中的境界,随即辞官,并将其带至秦地。道家思想就这样在秦岭的春天里播撒开来。

  中国的文字总是微言大义,更别说思想深邃、内容广博的《道德经》。它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人们也开始有了各种解读。它的出现对于各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有很大的贡献。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一时之间百花齐放,思想的光芒更是照耀千里。尽管热闹非凡,但在学界看来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法家源于道家。作为法家思想代表的商鞅和韩非子终于要登场了。

  此时的秦地正在经历变革,作为周天子养马的秦文公,他将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岐地,秦人完全结束了放牧生活,开始在秦岭脚下安居乐业。从此,秦国迈出了挺进关东、觊觎中原的关键一步。从商鞅变法到吞并巴蜀,从横扫六国到一统天下。

  秦地成了道家思想的试验田,法家思想也成了秦王统一中国的利器。现在,仅从秦字的隶书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秦国“耕战立国”的战略思想。“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渐渐地韩国灭了,魏国灭了,赵国灭了,就连最强大的楚国也灭了。随着国家统一进程的深入,秦国也在秦孝公等七代秦王和整体秦国人的不断奋进和努力下终归一统。乱了多年的春秋战国结束了,军阀混战结束了,武装割据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的新兴国家。

  在新王朝里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诸侯国也被中央消解掉了。从结果上看,秦国赢了,法家赢了,老子笑了。此时如若再到函谷关看一看,看不见青牛,望不见紫气,观不到老者,只有空荡荡的门洞和一座默默无言的秦岭。老子似乎是有意躲起来了,躲进深山,躲进自然,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世界里静静的修道去了。

  后记

  三秦大地上的人们,有着冷静客观的眼神,细腻敏锐的感知,可以沿着秦岭这道山脉,细细回味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岁月。这一次,我们就上溯到秦岭最开始的辉煌——先秦时代,看着各国征战,看着百家争鸣,不同的思想在这里被包容,被融合,并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老子将道家思想已经趁着秦岭的春天播散开来,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