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 三秦地质  作者: 高海峰  时间: 2023-04-10

  近日,以“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在云南昆明举办。本次会议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地震学会、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指导下,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承办。来自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的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在“一带一路”遥感研究、应用服务及工程技术方面以专题报告形式开展交流。

 

拉开帷幕——主旨明确 专家云集
  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张晓团致开幕词。他表示,推进卫星遥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在世界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本次会议的举办,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上合组织成员国大数据合作力度,增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共同推动卫星遥感与应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会议优选15位卫星遥感和计算机信息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从“一带一路”遥感科技创新与应用服务领域国际合作思路与规划、大数据合作与发展以及沿线国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灾害防治、应急保障领域成果应用服务等多个角度,对遥感技术推广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
 
专题报告——聚焦前沿 交流分享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Sunil Kumar DE(苏内尔·库马德)教授作了题为“遥感技术在地貌学中的应用——以印度查塔格拉姆-特里普拉褶皱带北部河道平面的变化为例”的特邀主题报告。聚焦印度区域地貌特征,深入研究探讨地貌灾害(特别是滑坡和水土流失)、河流动力学、河流健康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形势下推动上合组织多边务实合作:思路与规划”的特邀专题报告。就“一带一路”上合组织多边务实合作的新进展、多边经贸合作与构建发展共同体、积极参与完善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尤淑撑教授作了题为“自然资源卫星支撑国土空间全要素遥感监测”的专题报告。报告从卫星遥感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宏观监测、重点城市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应急监测与专项监测等多角度出发,介绍了遥感监测体系、监测需求变化、业务化流程及典型应用,提出“时-空-谱”遥感数据立方体构建、面向复杂地表的地表覆盖要素智能解译以及多模态遥感智能提取技术等发展设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刘银年研究员作了题为“星载高光谱成像技术进展”的主题报告。他结合国内外星载高光谱成像技术现状及发展,对宽谱宽幅高光谱成像载荷进行了详细介绍,介绍了全普段高光谱卫星的研制发射进展,并分享了甚长波红外在国际范围的技术引领作用、综合性能指标及先进性等多方面的科研成果。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石立坚教授作了题为“国产海洋卫星保障雪龙探极和冰上丝绸之路”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到极地探测遥感领域算法研究与产品研制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通过基于自主卫星辐射计的极区海冰密集度反演技术、基于HY2B/SCA&SMR海冰范围和海冰类型区分、北极积雪厚度反演方法介绍了卫星遥感在极地探测方面取得的突破;另一方面,依托北极海冰密集度产品业务化与预报、预测模式相互融合,更全面地应用于极地科考站建设、科考保障、商船保障等领域,并发挥巨大作用。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赵飞博士作了题为“夜光遥感在‘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研究”的报告。报告中以SDGSAT-1卫星为例,通过城市发展时空分析、城镇化时空动态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等技术领域,结合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山地城市光污染研究以及中缅边境疫情输入压力等具体应用,充分展示夜光遥感在社会经济空间数据挖掘方面的独特魅力。

  中东科技大学Abdulvahit Torun(阿卜杜勒瓦希特·托伦)教授作了题为“遥感助力资源与灾害的跨境监测”的特邀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资源与灾害跨境监测的关键技术内涵、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典型应用场景,重点分析了相关技术在跨境农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咸迪教授作了题为“风云气象卫星全球监测及‘一带一路’服务”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全球气象卫星的发展格局及中国贡献,以及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全球应用等内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刘德长教授作了题为“高光谱遥感地质应用的误区”的专题报告,从高光谱遥感找矿理解、应用及固有偏见三方面梳理存在误区,通过甘肃北山柳园一方山口地区等4个遥感高光谱找矿应用实例,综合成矿构造格架、蚀变信息,运用高光谱遥感助力确定区域找矿方向和最佳找矿区段。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付长亮研究员、中煤航测遥感集团强建华教授、云南省遥感中心唐雄飞高级工程师分别从国家、西北地区、云南省“一带一路”建设中卫星遥感、大数据技术应用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修复、国土监测等方面内容开展交流,依次作了题为“‘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赋能生态修复数字化发展”“卫星遥感在云南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及展望”等专题报告。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赵志芳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WorldView-3遥感数据与镍品位空间分布特征关系研究——以印尼北科纳威镍矿区为例”的专题报告。报告基于WorldView-3数据,从矿化蚀变及富集信息遥感反演研究入手,弥补以往矿化富集遥感反演研究不足,揭示直接及间接示矿找矿标志遥感波谱响应关系,深化矿化异常遥感波谱机理研究,客观揭示矿化富集认识,并为境外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韩海辉高级工程师围绕地质调查工作,作了题为“遥感技术在西北及中亚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探索”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跨境地质图件编制、成矿带对比研究、资源潜力评价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服务及产品体系,持续支撑一带一路区域矿产勘查应用方向等内容。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所黄成高级工程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温少妍高级工程师分别基于InSAR技术探讨其在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方面的技术发展与突破,并就此作了题为“复杂山地地质灾害InSAR识别与监测技术方法研究”“InSAR技术在中亚天山地震带地震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完美收官——承前启后 面向未来
  本次会议为“一带一路”卫星遥感研究者提供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务实合作平台。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分享最新研究应用成果,以多元遥感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矿产、绿色低碳、灾害防治等角度出发,对遥感技术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一带一路”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举措,实现了“一带一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组织之间大规模遥感技术联合与共享,推进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数据科学中的深度融合。今后,卫星遥感必将在中国-上合组织成员国遥感大数据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来自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等国内外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在内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在校师生和从业人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