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卫星中心成功运用国产L波段差分干涉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突出成效,有效提升了陕西省地质灾害自主卫星监测能力与防治水平。
L波段SAR卫星A/B星分别于2022年1月26日和2月27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颗以干涉应用为核心任务的科研SAR卫星,首次实现了民用卫星1:50000地形测绘与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成为全球首个兼具业务化地形测绘与形变监测能力的L波段干涉SAR编队卫星工程。
国产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的成功发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及相关行业长期以来在开展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对国外SAR卫星数据的依赖程度。2022年,由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牵头,联合相关省级卫星中心开展了卫星在轨测试、形变产品数据处理及应用推广等工作。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向陕西省推送了首批L-SAR卫星数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卫星中心第一时间开展了数据质检及相关处理工作,形成了陕西省安康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阶段性成果。
数据分析显示:InSAR(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形变区域主要分布在汉滨区及旬阳市境内旬河流域两侧,监测时间段内累积形变量最大达29cm。结合高分辨率光学影像特征,解译了区域内滑坡隐患点7处(其中汉滨区1处,旬阳市6处)。经野外核查验证,滑坡隐患区域变形迹象与InSAR监测结果一致。识别成果进一步表明了L-SAR具备较强的干涉成像能力,在轨道控制、成像质量、形变监测精度等方面均能够满足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业务需求。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SAR技术攻关、联合检校、在轨测试、应急响应、运用InSAR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省地质调查院将以本次L-SAR应用试点为契机,紧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需求,持续在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遥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