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矿调中心参加自然资源部锰矿深部找矿理论与方法院士论坛 —参观贵州“大塘坡式”锰矿心得
来源: 技术科(总工办)  作者: 王天明  时间: 2019-06-25

  2019年6月中旬日,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在贵州铜仁市召开了锰矿深部找矿理论与方法院士论坛。

  参会人员有陈毓川、金振民、毛景文院士及特邀专家,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地调局资源评价部负责人,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贵州地矿局及其他相关单位代表共60余人。

  野外实地考察了著名的贵州松桃大塘坡锰矿,考察内容包括南华系两界河组(含锰岩系下部围岩)底部及顶部的白云岩透镜体(古天然气渗漏成因),大塘坡组第一段含锰岩系和锰矿体中底辟构造,含锰岩系底部被锰矿化充填的渗漏管构造,含富锰矿脉的同生角砾岩筒(含锰岩系底部),锰矿体中的底辟构造与软沉积变形纹理。

  该矿床于1958年由贵州地矿局103队率先发现,是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近年来,先后发现了4个世界级隐伏超大型锰矿床,新发现的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新增333及以上锰矿资源量逾6.6亿吨(其中富锰矿超过1亿吨),超过了2011年全国锰矿保有资源量的总和,改变了国家锰矿勘查开发格局,实现了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

  “大塘坡式”锰矿空间展布的“三大”规律:①厚度规律,锰矿体的厚度、品位与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第一段(即含锰岩系)的厚度呈正相关关系,太薄则无锰矿产出;②方向性与等距性规律,锰矿床的分布受古构造控制,具有北东向雁行式分布、串珠状出现、大致等距性的分布规律;③岩相组合规律,锰矿床受沉积盆地控制,从盆地中心至边缘可划分为三个岩性组合带,炭质页岩+菱锰矿带→炭质页岩+白云岩带→炭质页岩带。在平面上,菱锰矿体主要产于白云岩内圈之中。与以往锰矿成矿模式不同, “大塘坡式”锰矿具有盆地中心富边缘贫,同时出现锰枕、气泡、“S”变形纹理、沥青、“黑窗口”、同生角砾岩筒、渗漏管构造、底辟构造、同沉积断层等。为此提出新的锰矿床类型——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即在裂解背景条件下,来自地幔锰质通过与幔源无机成因气等相互作用,在地壳浅部形成含硫富锰富烃流体藏,沿同沉积断层上升在次级裂谷、地堑盆地中心发生渗漏喷溢沉积成锰作用而形成的菱锰矿矿床。

  大塘坡锰矿之所以取得辉煌找矿成果是不拘泥于“权威”和“模式”,尊重事实大胆创新的典型范例,大胆提出裂谷控矿、“内生外成”的找矿模式,且不被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燕山期)所迷惑,抓住南华纪早期北东东向地堑盆地,实现了找矿突破。

  陕西宁强黎家营锰矿,其形成与新元古代震旦纪火山喷发沉积作用有关,按上述新认识,是否需要重新认识值得思考?紫阳屈家山锰矿临近巴山弧断裂分布,受后期逆冲推覆、剪切走滑变形影响,对其评价要充分考虑层状锰矿体被两次折叠,研究其空间展布规律是实现扩大找矿前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