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地学科普
地质沙龙
矿产知识
地质灾害
名家讲坛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名家讲坛
大儒李佩成——破解西安水荒
来源: 凤凰影响 | 作者:王遂社 | 时间:2016-06-14 14:56:45 | 人气:

  李佩成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发挥出独特的才华与能力,尽情地欢唱生命之歌。

  ——题记

 

  (一)

  《荀子·儒教》中将儒者分为三类:“俗儒”、“雅儒”和“大儒”。荀子表彰的大儒能够将求真与致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兼顾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

  初识李佩成,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的那句名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平实而诚笃,刚健而从容,谦逊而坚毅。风神秀朗,睿智豁达,慈善的笑容里氤氲出走过命运千山万水的宁静与祥和,让人感觉他那挺拔的身躯里似乎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这是一个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者;是信念坚定,思辨深邃,境界高远的学者。

  李佩成是陕西乾县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并留校任教;1963~1966年曾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副博士学位毕业。此后,一直与水结伴,以水为师,拼搏奋进,读水、找水,治水、为国利民。1964年,还在留学期间,李佩成就提出了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及相应公式,后经深化研究,成为能满足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井不同运行方式的13种求解模型,为解决排灌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与合作者研发了出水量大的黄土辐射井,很快就推广到十多个省(区),打破了“黄土不能成为有效含水层”的传统禁锢,该成果一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他还研究发明了排灌两用轻型井,获国家发明四等奖。由他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枣子沟试区建设”,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都过去了,此后我最关心的还是解决西安水荒,以及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研究”。谈到水,李佩成深有感触地说:“自古水运关乎国运。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导水一节就是讲疏导河流,治理好人们的生存环境,最后达到‘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也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全面评价了水的重要性。

  提起西安水荒,年岁稍长的人也许记忆犹新。1980年,在我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中,西安曾居首位。西安的年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1951年以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一般维持在年降水量550mm左右,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锐减,处于干旱期。

  “我是1993年调进西安的,那时水荒已相当严重,在全国缺水城市中西安居于首位”。回忆往事,李佩成的声音有些沙哑。“当时城市供应的水,主要靠过量抽取地下水”。

  “那么,过量开采地下水,有什么危害呢?”我们心里充满疑惑。

  “岂止是危害!过量开采让西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能看得见的就是地沉地裂,钟楼下沉,雁塔倾斜”。李佩成的情绪明显激动起来了。

  统计表明:1969年夏,西安就出现过一次水荒,85%的自来水上不了楼,40%的地区定时供水。到1994年,西安缺水近50万吨。1995年,西安暴发大规模水荒。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原水利部长钱正英来西安视察,发出了西安的水荒在全国是最为严重的,要“抢救西安”的呼声。

  由于缺水,很多家属区都停水了,消防车在定点小区发放水,住户都拿着水桶提前排队。其中钟楼附近、西影路、韩森寨、建国路、太华路、纱厂街缺水最厉害。临时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每日早中晚三次定时加压供水。而就在加压的情况下,上述地区的水也只能上到3楼。带着水桶去上班,是当时一道非常特别的现象,许多市民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排队接水。为了多储存一些饮用水,市民家里的盆盆罐罐全都派上了用场。

  “我心里急啊!秦岭是一座绿色水库,每年从诸峪中流出的水总计有21~24亿m3,照理西安不应闹水荒,现在竟然搞到这步田地!”李佩成说:“我认为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就给省市领导写信提出建议和方略。”李佩成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九月初,我与西安市水电局的石峰总工程师、王海成工程师、西安地质学院的张益谦老师沿秦岭北麓进行了专业考察,发现利用这众多峪口的水,十分有利于长藤结瓜,通过引导这些峪水来供应西安。”

  于是,李佩成饱含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满腔赤城,肩负着“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担当,书写了《群峪协井两水并用关于完满解决西安供水水荒问题的建议》,在1993年国庆节从那个简陋的书房发送给省市领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安的水荒愈演愈烈。1995年7月19日,西安市市政府秘书二处的刘建武专门打报告,呈上李佩成写给市长的信:冯市长:您好!西安地质学院李佩成教授(原西北农大副校长),是水利部地下水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关心并从事于西安城市供水问题的研究。去年以来,他带领科研人员对秦岭北麓的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测算、研究,即将形成系统材料。最近,他将自己关于城市供水问题的一些想法送来,请您在百忙中抽时间一阅,供参考。现转呈于您。

  时任西安市市长冯煦初于8月7日批示:“思路很好,请张富春同志阅。”

  8月28日,主管水务的张富春副市长批示:“李教授的意见很好。‘井渠结合,两水并用,’将是解决我市供水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请市公用局、市黑河办并市自来水公司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自此,破解西安水荒进入实质阶段,缓解水荒,当年见效。

  (二)

  真正的哲学思考是从破解日常思维中习以为常的问题开始的。李佩成认为:比如西安水荒,根源就在于违背水的循环规律,没有做到“三水统观通管,时空治水,综合调节”。

  “我们这一代人,从骨子里恪守学术传统,就是在科研实践中始终坚持求是、求真和经世致用。求是,就是尊重规律,追求真理;求真,就是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经世致用,就是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是李佩成的夫子自道,也是他终生秉持的金科玉律。

  早在1963年,李佩成就在《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好处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概况》(载《中国农业科学》1963.6)一文中,提出了地面水和地下水两水并用的观点,1975年又上升为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统观统管方略”(《关于水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商榷》载《灌溉科技》1975.3-4)。这一方略用于灌区,实行“井渠结合,以井补渠,以渠养井”,不仅扩大了灌溉水源,而且防治了灌区的次生盐碱化。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由于供水紧缺和一些不太妥当的宣传,给人的印象似乎西安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旱城。这既妨碍正确决策,也使本市本省人信心受损,尤其会使外省和外国人望而却步,担心西安的发展条件。”讲到这里,李佩成忧心忡忡。

  多年的科研与实践,尤其是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哲学思考,使李佩成能够从对立统一的高度辩证阴阳,明察地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水方略。近年来,他一直对秦岭情有独钟。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禹贡》认为,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是中国山系的“中龙”。而《周易》又称秦岭是龙脉。在中国古代,龙这个意象一是与水有关,二是与帝王和国家有关。所谓龙脉,也就是说这座山的走向、气势、水脉都与国家命运关系重大。李佩成把破解西安水荒的难题寄望于秦岭,真可谓独具慧眼。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说:“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这段话,正好是李佩成追求真理的注脚。

  其实,西安的天然水环境并不错,“八水绕长安”,秦岭有众多的峪口正对着西安,峪峪有水,年总径流量约20亿m3;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穿市而过,年水量也在25亿-55亿m3,而西安市区2000年的供水需要量只有6亿m3

  就西安的降水量而言,平原地区年约600mm,秦岭山区高达800-1000mm,山区的降水量折合约为42亿m3。这里植被良好,蒸发量低,是难得的巨大绿色水库,也是南山诸峪水的可靠补给源区。同时,西安市还分布着由洪积砂、砂卵砾石构成的厚大含水层,不仅地下水比较丰富,而且也是开展人工补给、涵养水源的地下库容,十分有利于水源的调控与利用。

  经他这么一算,破解水荒并非难上加难。

  他是大地之子,经年累月跋涉于高山大川,旱塬荒漠。那粗犷的岩石,凛冽的山风,坎坷的山径,泥泞的道路,炽热的炎阳与寒冷的冰霜,在他的生命深处构筑起剽悍而坚毅、顽强而刚正的气质,培育出勇往直前、勇于任事的倔强与坚守。

  “走出供水短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对原有供水方式进行结构性改革,实现地面水、地下水两水并用,三水统观统管。具体办法是:把过去的以开采地下水为唯一水源的供水系统,迅速而明确地改造成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调用的供水系统——像水电、火电并网一样,让地面的长流水承担需水量的基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