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表彰的优秀地调院代表,陕西省地调院院长洪增林的经验介绍引起了高度关注。
“我们在工作中坚决贯彻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思路,并结合陕西省实际全力推进 了 工 作 主 体 、工 作 定 位 、工 作 目标、发展动力、队伍结构的转变。”洪增林说。
工作主体:由开展传统矿产地质调查向支撑自然资源工作转变2018 年,陕西省地质调查工作新发现矿产地 4 处、金铅锌等矿点 10处、矿化点 2 处、各类矿化线索 10 余处 ,初 步 圈 定 各 类 找 矿 靶 区 22 处 。矿种既有稀有金属和新能源矿产,也有铅锌等大宗矿产,其中,稀有金属矿产地和石墨矿矿产地有望达到大型规模。
“2018 年,在继续保持传统矿产地质调查的优势的同时,我们还注重 地 质 工 作 范 围 和 服 务 领 域 的 拓展、延伸。”洪增林表示,大地质服务资源、生态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是农业地质调查。开展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 4 万平方千米,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 3600 平方千米,首次在关中盆地、陕南圈定清洁富硒土壤面积 3561 平方千米。
二是旅游地质调查。先后调查发现陕西汉中天坑群、陕北丹霞地貌等273处重要地质遗迹,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充分挖掘其科考、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价值。
三是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完成 了 全 省 城 市 地 质 基 础 数 据 库 建设,在全省建立布局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立了全省土壤立体监测体系,系统查明了大西安地区基底构造和活动断裂,构建了咸阳城市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
四 是 浅 层 地 热 能 调 查 评 价 研究。查明全省 10 个地级市和杨凌示范区中心城区规划区浅层地热能热容量为 1.50×1015千焦/℃,突破了地热井成井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 了 一 整 套 开 发 利 用 设 计 技 术 参数,出台了地方规范标准。
五 是 自 然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评价。先后开展实施了《关中盆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陕西省“三区三线”划定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六是陕西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相关单位联手启动《陕西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系统研究》《陕西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研究》《陕西省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专项研究》《陕西省自然资源数据信息集成与管理服务系统建设》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
工作定位:由“单打独斗”向“多个融合”转变
洪增林说,地质调查工作组织模式应由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化、集成化、系统化。他们重点围绕构建四个新型关系开展了工作。一是构建新型局院关系,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人才培养、项目协作、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平台建设、基础业务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新型关系初步形成;二是推进厅院融合,在积极支持和支撑省自然资源厅履行职能的同时,加强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等 14 家厅局建立合作关系;三是着力推动地院融合,结合“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的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到地方上对接发展需求,设立相关项目,形成了地院双赢的合作关系;四是着力推动企院融合,用地热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等成果作价入股,先后与陕西环保产业集团等 10 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组建开发利用公司,落实开发利用项目 22 个。
工作目标:由寻找地质资源向发展地质经济转变洪增林说,2018 年他们开展了将地质资源转化为地质经济的积极探索。
以矿产资源勘查带动矿业、制造业经济发展。近五年来,陕西地质调院新发现优、急、稀、特矿种矿产地 13 处,矿点、矿化点 108 处,圈定各类找矿靶区 46 处,可为陕西矿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
以清洁能源开发拉动低碳经济发展。不断加大页岩油、页岩气、地热能等低碳清洁能源的勘查力度,建成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推广示范基地—中国地热能陕西推广中心,为助推陕西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治污减霾提供了有效支撑。
以农业地质调查拉动农业经济发展。利用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完成了土壤质量等级划分,开展关中盆地碱性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研究,已成功试验 10 个天然富硒农作物品种,逐步形成富硒智慧农业新模式。
以地质遗迹调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开展了全省旅游地质资源等级评价及经济社会价值评估工作,并根据景观地质、灾害地质、基础地质等不同类型,分别编制保护利用方案,与企业联合打造汉中天坑群地质科技小镇等一批高档次旅游小镇、地质文化村,助力陕西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以城市地质调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服务重大工业经济项目、线性工程、管廊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调查,拓展城市建设空间。
以陕西省地学大数据中心和陕西省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拉动地质数字经济发展。与 4 家信息经济企业签订协议和合同,即将实现地质大数据、卫星数据的市场化运营,地学数字经济初现端倪。
发展动力:由完成项目任务向科技创新转变
洪增林说,他们重点开展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申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向国家、陕西省申报建设了陕 西 省 国 土 资 源 卫 星 应 用 技 术 中心、陕西省地调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陕西省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汉中天坑群国际科考基地、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 5 个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全力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将富硒耕地、浅层地热能、三维可视化地下数据信息、汉中天坑群和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等地质调查成果,以技术入股、项目基金、科技项目入园等途径,逐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是围绕已有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通过 5 个科技创新平台已申报重大专项研发项目和基金课题 32 项。
四是不断加快智能化步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建立陕西省地学大数据中心,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建立智能地质调查联合研究中心,与长安大学等积极创建陕西省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分析中心。
五是围绕“三深一土”战略部署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已实施陕西省勉略宁西部铜镍多金属矿深部地质调查、陕西省矿产地质与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重点矿集区深部找矿潜力和深部资源勘查评价等项目。
人才结构:由传统地质向多元结构转变
洪增林说,以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为目标,以博士后创新基地为平台,他们采取自主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措施,实施了人才队伍结构多元化工程。
在自主培养上,由王双明院士引领、4 名院领导牵头,选拔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创新团队,将入选人才充实到项目中锻炼成长;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长期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目前已派出 4 人到地调局所属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与自然资 源 部 国 土 卫 星 遥 感 应 用 技 术 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等 15 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项目协作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在引进人才上,通过公开选拔招聘、博士绿色通道引进,一年共补充自己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65 名,专业涉及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计算机、遥感测绘、管理、人文、法律、建设、经济类等,使院原来人才结构单一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
“人才是队伍转型的根,更是发展的根。只有根深根稳,地质带来的发展才会欣欣向荣。”洪增林说。他们出台多项科技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对新引进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在给予
安家费等生活保障,择优安排 50万元以上的科研课题,给予三年比照高级工程师绩效工资水平的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