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天汉大地春满园。4月9日上午,“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命名及揭牌仪式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基地举行。此次命名及揭牌,标志着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规划建设、对外宣传工作迈上新高度,必将开启汉中天坑群保护与利用新篇章。
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院长洪增林分别代表三方签署了共建“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协议,并为“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揭牌。“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由中国自然学会批准设立,旨在进一步推动汉中天坑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实践基地,以产业发展带动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工作,做好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工作适应性评价,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基地的建设既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地调院构建新型局院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学会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三方开展深度合作的具体行动。
共建“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协议签署现场
洪增林以及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屈占权为“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揭牌。“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于2018年底获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建立。该研究基地对进一步系统开展汉中天坑群研究,提升汉中天坑群以及陕西省其他地区岩溶类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研究、科学管理与开发、监测与保护水平,搭建国际国内科学研究与交流平台,吸引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基地还对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安全、防控岩溶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以及实施陕西全域旅游和经济持续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白宏,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为“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揭牌。“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由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地调院等四家单位发起,获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同意,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自然资源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填补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空白,助推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促进生态文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揭牌仪式上,屈占权表示,汉中市人民政府将全力支持“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树立“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循序渐进”的理念,从政策、资金、机构等方面加大保障支持力度,深入挖掘天坑群蕴藏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旅游观赏价值,推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徐勇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关注中国自然学会的相关工作,继续支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工作,要充分利用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把新型局院关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实现各方事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成升魁在讲话中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是一个新开始,以资源产业科研实践基地为载体,三方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科教融合,希望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上有更大的发展,实现互惠与共赢。
洪增林表示,3块牌子的核批和备案,既是上级单位对陕西省地调事业的支持和肯定,更是对陕西省地调院下一步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他就如何做好新时期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作了表态发言:一是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二是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三是持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四是不断加强陕西区域内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因素内在规律的研究。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董普选最后要求,陕西省地调院要以此为契机,在新时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持续深入做好汉中天坑群的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工作,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低碳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资源产地科研实践基地”、“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揭牌,是陕西省地调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全院转型发展进入新时期。据悉,下一步,陕西省地调院将持续加大对“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投入,继续做好汉中天坑群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大力深化“六大融合”,实现各方事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切实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新时期自然资源工作贡献力量。
据悉,来自有关单位的领导以及专家技术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采编: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