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地质文化
地学万花筒
地学科普
地质遗迹
文化天地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文化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天地
守望麦田
来源: 陕西地质调查资讯 | 作者:李卫波 | 时间:2019-10-10 15:09:44 | 人气:

  每年的芒种时节,是关中道最为忙碌的季节。自秦皇汉武以来,关中道就被称为“天下粮仓”,“得关中者得天下”这种观念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被长期推崇。直至今日,关中道仍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农作物中则以小麦种植为首屈一指。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关中道“天下粮仓”之实。即使偶遇灾年,也可顾得人人果腹。记得小时候凡到芒种时节,村里村外大街小巷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烈日的无情炙烤下,汗流浃背的庄稼人没有丝毫龟缩,反倒是个个精神抖擞、铆足了劲地战天斗地。在夜晚,男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观星象(主要预测天气情况,安排第二天工作),讨论着国内国际关系,关心着民生大事。女人们则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拉着家常,背地里说着这家长那家短,时不时笑得人仰马翻。孩子们更是肆意欢快地追逐戏耍,一旁的小花狗也愉悦地穿梭于孩童中间……人声、风声、狗吠声非常美妙地交织在一起,合成了一曲美妙的芒种午夜进行曲。

  仲夏的清晨,太阳从水雾朦胧中徐徐升起,红彤彤的“大脸盘”犹如出水芙蓉的少女半遮着脸藏在东方天地之间。轻薄的晨雾如纱一般轻轻地盖住了整个村庄,守护着那里的万物生灵。而此时的“算黄算割”(只有在芒种时节才能见到的一种鸟)却早已站立枝头,兴奋的小家伙从村东头飞到西头,又从村西头飞到东头,急躁地扯着嗓子喊道“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睡意朦胧的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出发奔向了各自的田间地头,留下身后一边擦拭着眼屎,一边东倒西歪追逐父母的孩童。田野里,大人们将麦子收割并扎成一捆一捆(大概为身体粗细)竖立于田间,孩子们则将捆好的麦捆抱到固定地方以便大人们装卸。抱麦捆对孩子来说是最头疼的一件事,麦穗上的芒刺常常扎的孩子们咬牙切齿,又痛又痒。可是看着顶着烈日抢收抢种的大人们,孩子们谁都不喊苦不喊累,跟着大人们的节奏将捆好的麦捆一捆一捆抱起……直至夕阳西斜,人们才拖着长长的身影,拉着重重的架子车回到打麦场上,这样才算一天的劳动暂时告一段落。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30年后的我带着儿子又一次回到了家乡。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熟悉的地头、熟悉的田野、熟悉的麦穗,熟悉的笑声。风吹麦浪,此起彼伏,一阵阵麦香沁人心脾,闭上双眼仿佛多年以前那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飞速发展的中国早已使农业现代化普及到了农村角角落落。儿时的那种热闹场景早已难寻踪迹,随处可见的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于麦田,一旁的农民只需指认清楚地界静静的等待便可。正是这份“等待”,冲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冲散了往昔的热闹场面。不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芒种时节只有少数返乡帮助父母收种。若家里老人不在,大多数人已将土地借于亲戚朋友耕种,作为回报亲戚朋友也留几袋粮食作为偿予。

  父亲虽年事已高,但对田里的农活却是情有独钟。由于我的工作性质特殊常年奔波在外,母亲便得来城里帮我们照看孩子,只留下父亲一人常年在家。无论如何劝说,他都不愿意离开那块他守护了70年的热土。看着父亲逐渐“变矮”的身躯、无法握紧农具的双手、满头的银发和步履蹒跚的背影,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偷偷转过身去任泪水横流。父亲年轻的时候,为了养活我们兄妹四人常年在外奔波,等他年纪大了我又常年不在家,我们两人几乎没有交集。年少时的我常常责怪父亲不在家,可我哪里知道他独自一人背负家庭重担砥砺前行的苦楚啊。直至今日,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他之所以守着这块麦地,是因为他的初心和梦想都在这里,他守望的不是麦田,而是梦想!他守住的是父辈们世代的基业,也是子孙后代们的避风港。我希望在儿子成长过程中也能常以麦田为伴,长大以后能理解爷爷为什么总是种着赔本的麦子,而爸爸却总是千方百计的帮着爷爷做同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