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汉中日报:国际联合科考——第一站,镇巴!
来源: 汉中日报  作者: 郝小芬,潘婷  时间: 2022-07-09

  7月6日—8日,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组走进镇巴县进行考察。

  此次国际联合科考活动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洞穴探险家与国内专家一起,深入镇巴三元地区天悬天坑、圈子崖天坑和凌冰洞等典型天坑洞穴,运用卫星遥感、同位素测年、示踪球探测等“空—天—地”一体化的先进技术方法展开野外调查研究,为后续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院长王秉琦,陕西理工大学副校长程琳杰,中科院地环所研究员常宏、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忠慧以及来自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林业局、汉中市政府、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的相关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应邀参加。县长贾晓伟、县上领导龙晓涛、张梓媛、姚智儒一同参加。

  在天悬天坑,卢耀如听取了相关专家对于前期天坑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情况的调查汇报。随后他从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出发,向所有成员介绍了镇巴天坑群的特殊之处。

  卢耀如指出:“镇巴天坑的形成,表明这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对农业、工业、城市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镇巴天坑的资源性、价值性都是不可比拟的,我们既要保护好它,又要充分开发利用它。此次联合科考是一个开始,要动员各个学科通力合作。希望镇巴天坑在未来建成一个国家公园,不仅能让全体中华儿女在此看到生物的多样性,更能从地质变化中看到我国厚重的历史,增加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对国家的自豪感”。

  据了解,本次科考分为集中科考和专项科考两种形式,集中科考从7月6日持续至7月12日,专项科考由各专题组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

  本次考察共设卫星遥感监测调查、天坑洞穴探测、地下水系统调查及矿泉水开发利用、汉中天坑群地层古生物化石调查、汉中天坑群生物多样性调查、汉中天坑群形成年龄及古气候研究、秦巴地区地质文化村选点调查、洞穴示踪计测试应用检验、汉中天坑洞穴保护利用研究、汉中市自然资源资产评价研究等十项调查研究专题。

  此次联合科考是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成立以来开展的首个大型国际联合科考活动,由国内外知名资深院士专家领衔,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组团,围绕十个专题同时开展,为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

  陕西省、汉中市政府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并全程参与,吸引了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必将进一步推动天坑群综合调查研究及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科考期间,中央电视台将同步进行汉中天坑群专题片拍摄。

  201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自然资源厅和汉中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国际洞穴协会、亚洲洞穴联盟等35家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了6次国际联合科考,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具备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禀赋,是国际性科研实验地,相关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联合汉中市人民政府,依托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打造岩溶地质、古生物化石、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国际国内重要科研科普基地,持续开展岩溶天坑调查和发育演化及年代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岩溶水文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古生物化石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地质碳汇调查、自然资源资产评价等工作,助推培育以天坑群为品牌的国际研学和高端旅游康养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学力量。